文/谷 建
我在少年时代便热爱鲁迅,喜欢阅读鲁迅的作品,觉得鲁迅的文章非同一般,总有些"高度"和"境界",是其他作家根本无法相比的。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我又更加喜爱其杂文,因为读了他的杂文,就像浑身充满了能量,觉得脱胎换骨一般超越了自己。因为爱读鲁迅杂文,受其影响,不知不觉间便更加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产生了挑战一切假恶丑,鞭挞所有魑魅魍魉的冲动。此后数十年,鲁迅杂文一直是我的精神营养,是我对付黑暗丑陋的"匕首和投枪",每遇不平事,心生愤慨时,便想着"以文字见分晓",用杂文揭其邪恶和伪善。然而,无奈的是,每当握笔之时,又总觉得杂文太难写,既无法下手,又怕涂鸦后羞于见人,所以踌躇之间,常常作罢。
90年代初我当兵到了北京空军,那时的连队读物只有《解放军报》和《空军报》。总想写点什么的我,自然不会放弃能认真读报的任何机会,尤其是《解放军报》的文学板块最让我解渴。也就在当兵的第一年,我读到了《军报》副刊登载的杂文《如果鲁迅活到今天……》,从那时起,我才知道偌大的世界里,除了有位鲁迅先生,在当代,甚至在军营里,也还有一批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杂文家,他们的杂文写得痛快淋漓,文采斐然,那行文的节奏和气势如同一挺重机枪在扫射,哒哒作响,火舌喷吐,刹那间硝烟弥漫,冲锋号震天,其威猛凌厉简直能歼灭任何顽敌。此后,我便开始剪贴《解放军报》上的每一篇杂文。因为长期坚持收藏这些作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但开阔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敏锐性、思辨性和政治理论功底,也能为我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壮胆提气,使我敢于在连队的任何会议上对错误言行展开尖锐的批评,而且往往既有理有据,又思路清晰;既能弘扬正气,又有益于连队思想作风建设,因之受到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正由于杂文对我的影响,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引起上级机关的关注,为我今后能由一名普通的战士直接被军区列为提干对象,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展开剩余70%我被军区从战士直接擢拔为军官后,一直从事军事新闻报道工作,从此正式与文字结缘。而我能真正走上杂文写作道路,则与李庚辰先生有关。这首先是因为我从《解放军报》和全国各大报刊上读过他的无数杂文,深受他的影响。加之自己急公好义,愤世嫉俗,很想尝试通过杂文这个载体"一吐为快",甚至冀望运用杂文的力量拨乱反正,于是开始拿起杂文武器。
在我看来,杂文质量的高下,往往取决于作家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内涵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境界高低。杂文作为一种文艺性论文,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是百花齐放甚而百花竞艳的,在鲁迅诞生之前,我们似乎没有感受到"杂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而给人的那种强烈的震撼和过多的关注,当然也就无所谓谁的杂文好、谁的杂文庸,甚至谁的杂文"下三滥"。自从有了鲁迅,杂文的魅力、魄力和神力才得以体现。时至今日,鲁迅的杂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没过时,而且势必永远不会过时。个中缘由大概不是一个"匕首和投枪"就能全部概括的。与鲁迅同时期写杂文的人很多,比如瞿秋白、成仿吾、丰子恺、唐弢、胡风,还有梁实秋、周作人、胡秋原、陈西滢、胡适等等,但是只有鲁迅的杂文以其独特的创造和磅礴的力量为世人所知、所爱、所珍视,如同顶级国宝,至今仍傲然陈列在国人的心灵博物馆。正如学者刘再复先生所云:"作家之别,作品之别,归根结底是境界的差别。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所以如奇峰屹立,形成一座白话文的文学金字塔,全在于他的境界高出其他作家,高出得很多。"所以我要说,优秀的杂文家需要一个大大的境界,绝非那些目光短浅、思想平庸、心灵猥琐之辈能够担此大任的。
鲁迅的境界是什么?是对人间的大关爱以及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以及人性、国民性的深刻认知。这种"关爱"之大,"认知"之深,非凡人所及,故境界之高也非常人能及。此外,"他对杂文文体的创造和对黑暗的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与思想情感等等,也都构成他的境界的一角"。鲁迅虽是个"孤独的战士",但他绝非西方哲学家的面对上帝的个人孤独抑或个人存在意义的心灵叩问,而是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以产生共鸣的孤独,是"荷戟独彷徨"的孤独。但是,他的孤独与困境并未影响他继续关注基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并不妨碍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善良本性。在鲁迅身上,我们看不到文人的一丝矫情和酸腐,只有战斗的意志和生存的力量,还有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这与时下那些遇到"坎儿"就要摆脱人间坚定地去做"自了汉"的文人相比,鲁迅从未离开过人间,而是带着孤独上路,勇敢地面对生活,热情地拥抱艰难险阻,绝不后退。此等境界有几人能及?说到底,鲁迅的杂文为什么永远都是经典,那是因为"鲁迅"是永远无法复制的,他的人格魅力、思想内涵以及感愤的力量将永远高居金字塔的塔尖。
其次,优秀的杂文家应把自己的发掘、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推向极致。杂文说到底还应是文学作品,如果单纯地把它当成时事评论和政论文章去写,会彻底泯灭其文学性。没有了情感力量和形象思维,仅靠一堆"事例"和"数据"编排成的"逻辑思辨",也能被冠之以"杂文"见诸报刊,却不知有几人爱读?即使有人走马观花地瞄上几眼,又如何能记得住?如果没人读或者读了却毫无印象的杂文,而能经常发表,这样的杂文岂不要濒临绝境!当今一些著名杂文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强烈共鸣,我想除了他们具备令人尊敬的人格魅力、渊博学识、人间大爱、战斗精神和思想内涵之外,还尤其注重对于鲁迅杂文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把鲁迅先生的"魂魄"与"艺术"巧妙地转移到发展党的事业、维护党的声誉、关注民间疾苦、促进社会进步,加强部队建设、守护国家安全中去,向一切"假、丑、恶"现象和腐败堕落行为公然宣战,决然挞伐,无所畏惧,毫不妥协。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杂文在其情感宣泄之外,紧裹着一层厚厚的冷静,那么当今一些杂文则是从内向外迸发着炽热的忠诚和博大的爱心。他们的"忠诚于党、关注民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充盈着那些闪耀着艺术魅力的每一个文字,使得杂文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保持着高深的境界和文学的魅力,杂文的生命也因此而永葆青春。
记得有位老杂文家曾说过:"事实上,凡严肃的杂文家都只有公战,没有私斗。他的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他的揭丑显谬,扶正祛邪,都是为了我们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了我们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一句话,他的品评议论、嬉笑怒骂,他的条分缕析、纠偏匡正,无不来自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谁如果拿杂文作为宣泄私愤、攻讦他人的工具,或者拿杂文来献媚邀宠、固位升官,那都是看错了对象,用错了武器,既无益世道人心,也达不到目的,还会丢丑现眼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认为,这是新时代杂文家应有的境界,也是新时代杂文不可偏离的轨道。
——本文转自2017年《解放军报》,题为《杂文境界》
(作者:著名杂文家、评论家。著有杂文集《生命的本真》。多篇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奖。)
发布于:北京市